文字、数字化和新时代

一、《信息简史》简介

《信息简史》,[美] 詹姆斯·格雷克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年 10 月发型。作者从大局讲述了“信息”这一主体的前世今生。这本书的原标题直译为《信息:历史、理论和洪流》,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作者从三方面对信息进行描绘:发展史、理论体系与影响。整本书基本以时间轴为线索,串联了从古至今、放眼全球的信息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为读者铺开信息理论体系的一步步发展,并从字里行间展现出信息是如何渐渐成为“洪流”的。

书中关于语言文字和数字化发展的部分引发了我诸多思考,特别是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环境下,书中许多论点与新时代理论相结合,令我有不小的感触。同时我意识到,书中引用的基本是西方话语体系中的论证,因此难免存在民族与时代的局限性。下文着重从文字、数字化两方面归纳我的读后感。

二、语言文字与新时代

(一)非洲鼓语

本书开篇通过我非常感兴趣的“非洲鼓语”的故事,讲述了信息是如何产生歧义,又是怎样依靠冗余来消除歧义的。书中提到,欧洲人在早期研究非洲的鼓语时,认为非洲人“原始”,因而必然发展不出科学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技术[1]。但非洲人其实“早已实现了所有人类文化的一个古老梦想”,书中并未提到这个古老梦想具体是什么,但我想这个梦想就是直到当代我们仍在追求的“交流”。非洲鼓语的设计虽然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持,也没有西方实用主义哲学的指导,但非洲鼓语中所蕴含着的超前的思想,揭示了脚踏实地的劳动人民具有无限的智慧。

书中西方的科学家发现无法破解鼓声的编码,因为事实上鼓语并不存在类似于摩尔斯电码那样的字母编码。科学家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实际情况,没有意识到非洲语言与欧洲语言在语音等结构上的巨大差异。结合非洲的实际情况,我们能意识到非洲的大多数语言并没有原生文字,也就不存在欧洲语言环境下所谓的“字母表”,进而也就不存在摩尔斯电码式的编码转换。由此看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做学问时至关重要的一点。

(二)文字的发展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家一度认为文字带来的将是思想的贫瘠,英国古典学者艾里克·哈夫洛克甚至说:「……它(文字)为口语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毁灭奠定了基础。」 但我愿意相信一种更加敏锐的见解,那就是“书面文字是我们所理解的有意识思考的前提条件”,以至于逻辑其实是书面文字的产物。如果没有文字,人类很可能连逻辑三段论都无法理解、无法接受[2]。借助文字,我们能够“像撒面包屑般”为后人留下印记,供后人追寻。

本书在分析文字历史时,着重向读者阐述了汉字。汉字是人类历史上演化出来的最丰富,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文字系统。当认识到符号集最庞大,单个符号的含义也最丰富的汉字后,很难说那些认为“文字禁锢思想”的哲学家还会不会坚持他们的看法。此处书中提到了符号含义的丰富,这是印欧语系中音素文字所望尘不及的特点。这让我想到了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到的「中国,这个拥有伟大而复杂文化的国家,却处在这个阶梯上高语境的极端。」[3]这句话中所谓“高语境”,简单来讲就是中国文化历史悠长、不断发展,使得每一个文化符号中都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共识,这种隐藏在语境中的共识,对其他文化来说不易解读,也就有了理解的门槛。这也就是为什么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走出去其实并不是件容易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结合书中的内容,我们能够看到,为什么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包含于中国具体实际中的,却依然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独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值得讲述、值得传播的“语境”太多太多,我们应当有自觉,也应当有意识去发掘。

三、数字化与新时代

(一)远程传讯

在数字化之前,信息首先要经过电气化,远程传讯是信息在那个时代长远的主题。从十八世纪开始,欧洲不断涌现各种发明,从信号塔、信号百叶窗,到用于远程传讯的木髓球、气泡报、石蕊试纸等,无不体现出当时社会对远程传讯的热衷。此时电报应运而生。我原以为,电报的出现对传统纸质报业是一种“降维”式的打击,传统报业似乎会在那时起被电报替代,一蹶不振。但书中所描述的事实并非如此:报业反而迫不及待地利用起了电报技术,电报和报纸之间成为了一种共生的关系,它们之间出现了正反馈,又不断地放大这种效应[1:1]。当时的报业能够抓住机遇,化危机为转机,利用新兴的技术实现了对自己的推波助澜。

当时的报业正与当今的我们相似。如今,人类的劳动正在被机器取代,人类的选择正在被算法取代,人类的思考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存在价值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然报业能够转而利用电报并借助这种新兴技术实现自己的再度崛起,那么我相信我们同样能够学习并实践这种精神,掌好这副名为时代的舵,握好这面人工智能的帆。

在书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看似微小,实则引人深省的点。电报网络穿洋过海,国际通信费居高不下,人们开始竞相撰写更能缩短报文长度的码本,并将它们印刷售卖[1:2]。重点在于,这些码本在二十世纪头十年兴盛了一阵子,随后就迅速销声匿迹了,仿佛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码本一般,它们什么痕迹也没留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编码虽然短小精悍,但它有始料未及的副作用,那就是走了与非洲鼓语相反的道路——缺少信息冗余导致歧义泛滥成灾。在信息理论方面的教训自不必说,我在这当中看到了何谓“真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强调广大青年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像码本这种人们趋之若鹜,却又一哄而散的技术不是真学问。它或许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埋下的是巨大的隐患,究其根本是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违背了事物客观规律。如何才是真学问?不能满足于获取知识的碎片,而要追求知识的“原点”与整体;不能满足于知识的快速获取,还要学会对知识的慢消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求得真理。

(二) 数理逻辑学

书中讲述,罗素在追求不可撼动的逻辑的过程中,为了消除悖论,采取了激烈的措施:不能混淆不同层次的抽象,不允许自指、自包含等情况的出现。在这一系列措施之后,整个体系看似不再有漏洞了,哥德尔也将这套理论奉为圭臬,他曾认为《数学原理》提出的数理逻辑学是「一门优先于所有其他科学的科学,它包含了作为所有其他科学基础的思想和原理。」 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正是哥德尔自己证明了不完全性定理,推翻了罗素看似毫无破绽的尝试。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在学习时,尤其是前沿的知识,永远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推翻中螺旋进步的。

四、小结

《信息简史》中还有很多闪耀着知识光芒的文字,值得认真阅读,同样也值得推荐。信息与传媒密不可分,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子,读完《信息简史》我感受颇多,许多故事与新时代结合焕发新的生机,正等待我们青年学生去总结实践,去更好地应用于智能时代。

参考文献


  1. [美]詹姆斯·格雷克. 信息简史[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 ↩︎ ↩︎

  2. A. R. Luria. Cognitive Development, Its Cultural and Social Foundation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86. ↩︎

  3. [美]爱德华·霍尔. 超越文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