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读书周读后观后感

均摘自日记。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4/25 下午睡醒之后看了从图书馆借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整本书不长,讲了一个杀仿生人的赏金猎人的一天,他在这一天中杀了 6 名仿生人的同时心境是怎样变化的。看它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它是《银翼杀手》的原作,更是一众描绘仿生人的科幻作品的始祖。想看那些作品,我觉得就不能不先了解一下这本书中的思想。虽然放在现在来看,这些问题肯定都是已经被反复探讨乃至不新鲜的了,但就我知道的仿生人作品中,它与《底特律·成为人类》所探讨的并不完全是同一件事。本书中,仿生人不一定知道自己是仿生人,他们可以坚信自己就是人类,依然维持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直到赏金猎手上门;《底特律》则是一定要经过觉醒,有自我意识的同时也就一定会认识到自己是仿生人,并为自己争取与人类平等的权利。

银翼杀手

4/26 昨天看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今天趁热打铁在火车上看了《银翼杀手》。说实话,一般。与原著相比,在哲学探讨以及剧情推进上差远了,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但完全没有表达原著想表达的东西,或者说根本就不应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部作品,只是借用了部分设定罢了。我打 3/5。

攻壳机动队

5/1 把前几天下载的 95 年版《攻壳机动队》看了,原来好多动图出自这部作品。可能还是囿于时代吧,感觉当时可能很振聋发聩的命题,放到今天已经不新鲜了。之后再看一下后续的 S.A.C 系列,说不定能有些深入的命题。

黑客帝国

5/3 看了《黑客帝国》第一部,我最喜欢的镜头是当尼奥和墨菲斯在虚拟空间里过招时,旁边小伙伴进屋喊了一句,大家就都放下手里的扑克牌过来看。这一个镜头就把这个小队的氛围刻画到位了,甚至只有一句台词,都看不清他们的表情或动作,却依然传神。

恐怖游轮

5/6 在进京高铁上看了《恐怖游轮》,车是 1 小时 40 分钟,电影不到 1 小时 40 分钟,挑了个时间正好的。一开始我以为所有事情都发生在这艘小艇上,还心想这怎么能叫游轮呢,原来是后面要上大船。起初我不太懂为什么女主那么多时机不露面,俩女主碰一碰不就啥事儿没有了,只能按“世界线不容修改”解释,看到后面明白,哦原来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复活,心理状态也不是个正常人,结果看了网友评论才明白,哦原来是女主出车祸死了但是没有履行死神的约定,连埃俄罗斯和西西弗斯的线索都给观众了,这波属于是我没看懂了。整体说烧脑么并不烧,自我解释得挺清楚的,喜欢这种一个半小时故事讲透的电影。这种无限个小队循环的构造让我想起《彗星来的那一夜》,当然从时间上来看《彗星》才是来者。

降临

5/9 看了《降临》,不及预期。《你一生的故事》我读完之后是回味良久的(我竟然没有记读后感),而电影把书中我回味的地方全都冲淡甚至删去了。由于我对书中情节有些忘却,于是我问了 GPT,它总结的一些二者的不同确实充当了我的嘴替。小说首先没有各国合作竞争之类的,而电影感觉一直在围绕这个讲,快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主旨了;然后小说好像是没啥爱情戏码。小说读下来格局是很小的,但这才是一种醍醐味:第三类接触明明关乎全人类,但这一切只是“我”和“你”两个人故事的背景。

2001太空漫游(电影)

5/9 又看了《2001太空漫游》,看不懂。我明白这部电影是 1968 年的,而 1961 年加加林才刚上太空,1969 年美国才登月,所以在当时能想象出影片中的哪怕一处都是很震撼的,更不用说把它们拍摄出来了;但我实在不懂它想要讲什么啊,再加上它 2 个半小时的耐久局,看到后面早已没有了耐心。也许我不适合看库布里克的作品。

钢的琴

5/9 晚上《钢的琴》,看完闷头哭了一分钟。说不上为什么,我明明没去过东北,更没有亲历过那段时期,但是了解过一些当时的情况之后就会觉得,《钢的琴》确实是传达出了当时工人们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心态,影片对这种氛围的渲染很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