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博士毕业师哥交流有感

师哥说当前要确定一个想要深入的领域方向,我还没有找到,但我认为我的方向大概会与 AI 协作相关。

师哥的建议是现阶段可以 70% 的“做” (实践) + 30% 的“读” (论文)。

师哥以及大多数同级博士毕业生的去向都是回家当高校教师,剩下的少数读博士后。如此看来,要当教师就定下了读博的路,但反过来读博也框住了教师之外的路。这对于目标明确的人来说不是什么坏事,但对于我这种还在迷茫犹豫的人来说,这就像是在说没有退路了一样。但现在想这些有点太早。

师哥说这不用太担心,现在就先动起来、做起来就好,积累到了自然就能找到方向。

至于为什么在犹豫读博,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是个搞科研的料。保研报学硕的时候,我对学硕的生活真的没有什么概念,知道要写论文,但从道听途说来的印象就是:『写论文是任务,是指标性的,有毕业论文就可以了。』那我为什么读研呢?一方面是拿到了保研名额,另一方面是听说人家找工作本科已经竞争不过了,现在大公司都是要硕士,于是觉得有了硕士学位是不是选择能多一些,所以上的研究生。


小时候我的梦想职业是图书管理员,因为可以很少地跟人打交道,有一些个人的空间。对社会贡献不大没关系,做个平凡的人也不错;挣钱少一些也没关系,我花钱花不多。会不会是叶公好龙呢?我不知道,看真正的图书管理员抱怨也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坚持不下去。

后来有个梦想职业是书籍编纂组,因为我觉得编字典很有意思,直到现在也沉浸于搜罗各种信息汇总,比如网站的这个分区。或者当个编辑,因为我对细节的追求很高,从小就被各种说是“强迫症”(当时还有说法处女座都是强迫症)。但直到目前的人生轨迹离编辑这个身份已经太远了。

如果当时坚持报汉语言或者外国语的本科,应该也能上,但问题在于这些专业的文科色彩太浓了,我实在不想去背文科——高中时虽然已经可以六选三了,但我依然选的是纯理科物化生。现在回过头看,选游戏技术也不失为合适的选择。我高中对编程完全不懂,但上了大学开始学计算机之后,才发现这是让人着迷的一件事。而语言学就作为一个爱好也好,毕竟有人说一旦爱好成了工作,那就相当于失去了这个爱好。

我不清楚这么多年来我积累的语言学的知识到了什么程度,是还在门外汉级别?还是大概也有了混一混本科的水平?我甚至想过报个语言学的研究生,或者语言学和计算机的交叉学科,最后也还是没这样做。GPT 横空出世,要是再去搞什么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怕是四九年入国军(但这也只是我对计算语言学粗浅的理解罢了,说不定情况并非不好呢)。

在填报本科志愿时,排在最前面的是一批医学。我是有考虑过学医的,毕竟先天病也是被现代医学治好的,要说对传承治病救人没有一点儿念想那是骗人的。但那一年医科实在是太火了,分数高,一个也没捞上。所以大四加入到跟医院合作的项目中,完全可以说是冥冥天意。


很火的那个 MBTI 量表,测出来我的 I 值(内向值)是 92%。比起跟朋友玩,我更喜欢自己窝在家。疫情宅家那段时间,有好多人在家闲出淡来,甚至要闲“疯”了,而我就属于完全不会厌烦一个人待在家的人,不如说我一度不理解大家为什么对居家的反应这么大,因为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日常。前面提到的或者更多没提到的梦想职业,也基本是不用大范围打交道的,那些需要站出来的、圆滑交际的都不用考虑。

顺便一提,我完整的 MBTI 是 ISFJ,评语中说这是全世界最多的性格之一,但我直到现在都没有在同龄人中找到一个同样是 ISFJ 的人。我断定老一辈会有很多人是这种性格,换句话说,我感觉我的性格不属于这个时代,很多地方我确实会莫名地“古板”。

我对坐冷板凳还是挺有自信的,但我没有自信的是我有没有能力最终把这个冷板凳坐热。很多时候我觉得比起面试,你不如直接让我上手干,我觉得我是能比很多靠蒙靠唬靠包装拿到机会的人做得更好的。但我也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有了半吊子实践的水平就能通行的。如果能有傲视群雄的实践能力,那当然不需要花言巧语;而如果没有过硬的能力,不会些嘴上工夫怎么能把自己展现出来让人看到听到呢?

我有点强迫性重复劳动的癖好(当然没诊断过,我连强迫性重复的定义都不清楚)。我会不厌其烦地拿出又归位,哪怕马上还要用到。或许个人空间整洁也是这种性格的一项产物,其他好处是我总能记得我的东西放在哪里,常常能认出我的区域被人动过,也很少丢过东西。当然也有明显的坏处:浪费时间在可以优化或合并的劳动上。——我感觉我适合去整理档案,但那种职位已经妥妥地被机器占领光了。重复劳动不仅限于物品归位,还比如执着于把纸张码齐、吃米饭要把落单的米粒堆回去等等。

就我现在能回想起来的,我没有一次暑假作业是写完过的(但最后也总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惩罚,或许老师其实都不看暑假作业吧)。我在离 ddl 还早的时候总是没有效率,而越是靠近 ddl,效率就越高,——不过暑假作业这种级别即使效率再高,不抄答案的话还是没法赶在 ddl 之前全部完成。我用义务教育九年时间理解并接受了我的拖延症。以往暑假都是在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进的状态下度过的,而在理解了自己的习性之后,(虽然还是完不成暑假作业,但)最大的不同是在 ddl 之前的时间变得轻松了许多。既然知道自己效率低,那就不做了,把时间用在比起焦虑更有意义的事上;等临近 ddl,就开始全力做,废寝忘食地做,基本都能赶在 ddl 之前完成。

至于那些完不成的,就用似乎是卡耐基说过的名言来减少焦虑:「你所担心的事 99% 都不会发生。」剩下的 1% 既然没有尽责任去完成,那就甘愿接受可能的后果。说到底还是缺少内驱力,一定要通过外部压力来迫使完成任务。下策是多设些 ddl 推着自己走,上策是培养出内驱力,不再需要 ddl。但除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我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内驱力。或许任务本来就是自己不愿做的居多,除了 ddl 也没有好办法。

我不习惯多个任务并行,如果有多件任务要做,我总是倾向于先完成耗时少的那个,在这个任务完成之前,即使有小段空闲我也不会去开启后面的大任务。而我又有些拖延,这就导致大任务明明耗时多,分到的时间却总是少。这是不好的习惯,但就目前而言,如果硬是多线推进,我能想象到我的效率会更慢。


明明是在写交流有感,不知不觉什么时候变成剖析自己了。

草草。